中科院专家发明新型探针观测生物体内自发性活性氧族



      记者330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智能所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分子荧光探针,可同时对生物体内多种自发性活性氧族进行实时区分和成像。这项成果将为降低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及延缓细胞衰老等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

      生命体内自发性活性氧族在信号传导和维持生物体内的动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过量的自发性活性氧族也会致细胞的衰老以及蛋白质和基因的突变,从而导致癌症等各种疾病。目前在科研和医疗领域使用的荧光探针可以对生物体内的自发性活性氧族进行成像和可视化,是研究自发性活性氧族的一种有力工具,但同时对体内多种自发性活性氧族进行区分和成像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如很难同时检测多种自发性活性氧族、探针的生物障碍穿透能力以及在生物体内稳定性不够等。


      中科院智能所张忠平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以荧光素分子为母体,合成了一种新型分子荧光探针,可以同时对生物体内多种自发性活性氧族进行有效地实时区分和成像。在活的斑马鱼体内,探针分子能够从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和肝脏并经肾脏排出体外,探针分子可以在传输路径上,对各个器官内的自发性活性氧族进行实时成像,为研究生物体内自发性活性氧族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进而为提前防范、有效降低相关疾病发病几率起到重要作用。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hysci@yhy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基金申请
SCI母语翻译
SCI实验外包
写作辅导
SCI论文辅导
在线客服
手机版
小程序
官方微信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