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其他分子帮助的情况下,相同的DNA片段可以相互匹配。
基因(遗传因子)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研究结果显示,每一个编码基因都有特定的属性,无论是在生物特性还是生物功能。然而,基因并不是时刻保持完好的,它经常会发生损坏,因此也需要进行诊断、修理。
编码基因的修复过程被称为同源重组,在该过程中,一个损坏或破碎的基因,可以被替换为同一基因的完整DNA序列。错误的基因交换将会导致各种遗传病,如:条件早衰症,是一种加速衰老的症状。
基因修复、同源重组是繁殖和进化的关键,因为这一过程会将我们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基因重组在一起。重组蛋白质参与基因的复制和替代过程。
然而,在基因重组过程中,蛋白质会自发地产生反应,但当前研究者们并不知道,同源基因是如何找到彼此的。在人类基因组中,DNA链盘绕后形成复杂的基因束即染色体,在染色体上,有超过20,000个的基因,因此对于不同的DNA链来说,找到同源基因并非易事。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在2008年进行了一项DNA分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需要任何外界帮助(即没有任何蛋白质或其他分子的引导)的情况下,具有相同遗传密码的DNA分子能够找到他们的配对片段。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两组相对较短的相同双链DNA片段,在容器中随机混合后,将会与相同类型DNA自发地组织在一起。来自哈佛大学的 Mara Prentiss 教授,在后期的研究中也证实了:同源的双链DNA可以自发地进行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