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发表于《JAMA Cardiology》的研究显示,高龄(≥75岁)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时的颅内出血风险高于临床试验人群。本研究最初公布于11月份的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
研究者对31951例高龄房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分析,受试者在2002年至2012年间开始抗凝治疗,平均年龄为81.1岁,98.1%为男性;82.5%存在高血压,42.6%存在冠心病,33.8%存在糖尿病。主要结局是因外伤性颅内出血入院治疗,次要结局是因颅内出血或缺血性卒中入院治疗,平均随访2.97年。
John A. Dodson(纽约大学医学院)等研究者发现,受试者的外伤性颅内出血入院率为4.8/1000人年,全部颅内出血入院率为14.58/1000人年,缺血性卒中入院率为13.44/1000人年。
出血预测因子
Dodson与其同事进行校正分析后发现,以下特征可以作为外伤性颅内出血入院的预测因子:
♥ 痴呆
♥ 1年内曾发生跌倒
♥ 贫血
♥ 抑郁
♥ 肾功能或肝功能异常
♥ 使用抗痉挛药物
♥ INR不稳定
♥ 使用降压药
校正混杂变量后,痴呆(HR = 1.76; 95% CI, 1.26-2.46)、贫血(HR = 1.23; 95% CI, 1-1.52)、抑郁(HR = 1.3; 95% CI, 1.05-1.61)、使用抗痉挛药(HR = 1.35; 95% CI, 1.04-1.75)及INR不稳定(HR = 1.33; 95% CI, 1.04-1.72)仍是非常有效的预测因子。
研究者总结道,这些发现意味着高龄房颤患者在抗凝时确实存在外伤性颅内出血和非外伤性颅内出血风险;即便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也存在缺血性卒中风险。由此可见,高龄房颤患者的抗凝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Dodson表示,如果遇到合并痴呆的患者,他会在推荐华法林治疗前进行慎重考虑。
Dodson建议进行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药与左心耳封堵治疗的对比试验。该研究的受试者基本都是≥75岁的男性患者,所以在将结论用于女性患者之前,还需在其他人群中对结论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