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它们已被证明是与心肌梗死的人群归因风险有关。
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是否有利于童年心理因素的得分将与成年期冠状动脉钙化风险降低有关。
来自芬兰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分析,采用了年轻芬兰人纵向心血管危险研究在1980年和2008年的数据,该研究在2015年进行。这些数据源包括在12-18岁有心理社会因素的311人,在他们28岁以后,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冠状动脉钙化的检查。儿童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方法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情绪因素、父母健康行为、应激事件、自我调节和儿童社会适应等方面。
主要检测指标为40岁至46岁的冠状动脉钙化。
在311名参与者中,48.2%为男性。参与者中,55(17.7%)名参与者出现冠状动脉钙化。童年的心理因素有利总得分每增加1-SD就与成年发生冠状动脉钙化0.85的几率有关(95%CI,0.76-0.95)(P=0.006)。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传统儿童危险因素(0.85;95%CI,0.74-0.97;P=0.020.85)或调整年龄,性别,成年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和抑郁症状(0.83;95%CI,0.71-0.97; P=0.02)后,这种反比关系依然很显著。
在这个纵向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到儿童心理健康和成年期减少冠状动脉钙化之间独立相关。一个积极的童年心理环境可能会降低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并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