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兹海默病是老年人发生的一种主要的神经变性疾病,目前尚无治疗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当前的诊断方法并不能检测出该病最早和最相关的改变之一,即表现出神经损伤的突触功能异常程度;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上题为“Dense core vesicle markers in CSF and cortical tissues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塞罗那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脑脊液中的一种特殊分子或许能作为指示突触损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突触是允许大脑神经元细胞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结构。
当前诊断阿尔兹海默病的方法包括认知损伤测试、神经成像技术和脑脊液分析,脑脊液中的生物标志物与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而其是阿尔兹海默病的主要神经病理学标志物;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并没有发现生物标志物能够解释突触发生早期改变的生物标志物,而这通常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机体记忆和认知损伤相关;据研究者介绍,找到这些标志物对于理解疾病的进展,并评估新型疗法抵御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这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分析了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大脑皮层和脑脊液中的致密核心囊泡(DCVs,dense core vesicles)中多种分子组分,并将其与对照个体进行比较;这些囊泡会分析蛋白传递物(比如神经肽类和生长因子等)来对神经活性产生反应,同时其还在调节神经回路的活性和突触可塑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中,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大脑中很少进行研究的DCVs的可分泌组分在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脑脊液和皮质组织中是如何发生改变的。
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两种组分:PC1/3和PC2蛋白的水平与机体的认知损伤程度以及既定的神经变性标志物(比如大脑中tau蛋白的病理性聚集)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者Fernando Aguado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研究揭示了上述蛋白质的水平与机体认知损伤和tau蛋白病变程度之间的关联,考虑到PC1/3和PC2蛋白仅由神经元产生,而且主要会在突触位点分析,于是我们就认为,这些组分的水平或许能作为潜在的补充性生物标志物来帮助确定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机体的突触损伤和神经变性。
对于这些研究发现的应用价值,研究者指出,尽管本文研究揭示了上述蛋白质参与疾病发生和进展的证据,但后期我们仍然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未来将其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去。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脑脊液和皮层组织中神经元特异性的激素原转化酶或许会发生标志性的改变,这种神经元DCV“货物”或许就是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机体突触功能异常和神经变性的候选生物标志物。
医荟园,高端医学SCI科研服务平台
医荟园是中国领先的专业科研与英语母语学术编辑服务供应商,主要为非英语国家科研工作者提供最优质SCI﹑留学文书编辑和各类科研相关服务。目前,医荟园主要提供专业的SCI母语翻译,临床医学翻译,
医学论文翻译,医药认证翻译,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海外医疗培训,医学SCI培训等。我们深知每一篇学术论文对于每个客户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将“专注专业,服务领先,客户至上”作为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医荟园致力于搭建中国与世界科研互动的桥梁,为中国科研与学术研究贡献自己应有力量。同时,医荟园也将秉承科学、严谨的工作精神,凭借卓越的团队学术优势为客户提供一流的科研学术服务。医荟园汇聚了来自全球著名100多所顶尖高等教育学府的600多名各专业博士团队的雄厚学术力量。我们的愿景是为中国学术科研做出贡献,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我们的使命是聚焦于客户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与服务,持续为中国学术做出贡献;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最专业学术信息综合服务供应商。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hysci@yhy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