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NASC)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IUA,CAAS)植物与人体健康机理创新团队联合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等国内团队,在食品领域著名国际期刊《Antioxidants》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polysaccharides from 12 selected Chinese teas, and their antioxidant and anti-diabetic activities”的高水平研究性文章。本文采用低共熔溶剂法制备了12种茶叶的多糖,并详细阐述了其化学组成、结构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NASC为第一通讯单位,植物与人体健康机理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甘人友博士和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吴定涛博士为本文共同通信作者,植物与人体健康机理创新团队科研助理郭欢为本文第一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604400)、国家农业科技中心成都市地方财政基金(No. NASC2021KR01)和成都大学科研基金(2081921047)的支持。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穿越了千年历史,从最初的神农尝百草到越来越多的人将饮茶作为居家必备、待客首选的饮品,茶已经渐渐地融进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叶按发酵程度可分为黑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绿茶。研究表明,喝茶具有多种营养和健康功能,如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抗癌、抗肥胖、抗糖尿病、保护心血管和保肝作用。这些保健功能主要归功于茶叶中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茶多酚(如儿茶素和黄酮类)、多糖、色素、生物碱(可可碱、咖啡因、茶碱等)、游离氨基酸、皂苷和无机元素等。在本研究中,采用低共熔溶剂法制备了12种茶叶的多糖,并对它们的化学组成、结构特性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酵度显着影响了茶多糖的结构特性和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活性、抑制α-糖苷酶活性和抗糖化活性。特别地,根据热图分析发现,茶多糖中可能存在的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与其生物活性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提示茶多糖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可能是茶多糖生物活性的主要贡献者。
这项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天然植物多糖的化学组成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并为制备具有高产率和抗氧化、降血糖、抗糖基化等生物活性的茶多糖提供理论基础。
医荟园,高端医学SCI科研服务平台
医荟园是中国领先的专业科研与英语母语学术编辑服务供应商,主要为非英语国家科研工作者提供最优质SCI﹑留学文书编辑和各类科研相关服务。目前,医荟园主要提供专业的SCI母语翻译,临床医学翻译,医学论文翻译,医药认证翻译,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海外医疗培训,医学SCI培训等。我们深知每一篇学术论文对于每个客户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将“专注专业,服务领先,客户至上”作为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医荟园致力于搭建中国与世界科研互动的桥梁,为中国科研与学术研究贡献自己应有力量。同时,医荟园也将秉承科学、严谨的工作精神,凭借卓越的团队学术优势为客户提供一流的科研学术服务。医荟园汇聚了来自全球著名100多所顶尖高等教育学府的600多名各专业博士团队的雄厚学术力量。我们的愿景是为中国学术科研做出贡献,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我们的使命是聚焦于客户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与服务,持续为中国学术做出贡献;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最专业学术信息综合服务供应商。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hysci@yhy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