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发现
高水平神经质、共病C类群人格障碍可降低缓解率,共病C类群人格障碍可升高复发率,外向型水平较高可升高转为双相障碍的风险。
提高对人格偏差及共病人格障碍的重视程度,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的个体化治疗。
先前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及人格障碍可影响抑郁症的转归。然而,人格特质及人格障碍症状的稳定性较低,对抑郁症相关研究构成了限制。为了更好地了解人格特征对抑郁症长期转归的影响,丹麦的研究者Jens D. Bukh等开展了一项为期5年的随访研究,该研究于5月10日在线发表于《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研究对象为丹麦东部一家精神病医院初次住院或门诊诊断为单次抑郁发作(ICD-10)的患者,人格障碍的诊断基于DSM-IV中轴Ⅱ人格障碍结构化临床访谈(SCID-Ⅱ)评估。受试者在基线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其中神经质水平通过N量表(得分0-23)、外向型通过E量表(得分0-20)评估,抑郁症残余症状严重度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评估。随访研究在基线后5年进行(2011—2013)。
基线情况:发病中位年龄为36岁(15-70岁),66.1%为女性。301名受试中有30.9%(n=93)完全符合1种或多种人格障碍诊断(A类群3.0%,B类群12.6%,C类群6.9%,未特定3.7%)。平均随访时间为5.8年(SD=0.3年)。5年间,累积缓解率为83.3%,累积复发率为31.5%,累积转为双相障碍发生率为8.6%。
主要结果
缓解率
图1 累积缓解率与C类群人格障碍及神经质水平的关联(Bukh JD et, al. 2016)
▲ 基线时共病一种或多种人格障碍可导致缓解率显著降低。
▲ C类群人格障碍可使缓解率降低30%,B类群人格障碍对缓解率无显著影响,A类群人格障碍在本次研究中数量较少未做分析。
▲ 神经质水平较高(N量表高于平均分)可使缓解率降低20%。
▲ 事后分析得知,C类群人格障碍与神经质水平相关性较强:C类群人格障碍患者的N量表平均得分为15.7(SE=0.9),非C类群人格障碍患者为10.9(SE=0.4)(P<0.0005)。
转为双相障碍
图2外向型水平对转为双相障碍风险的影响(Bukh JD et, al. 2016)
▲ 外向型水平较高(高于平均分)可使转为双相障碍的风险升高60%。
复发时间
图3 有/无C类群人格障碍对累积复发率的影响(Bukh JD et, al. 2016)
▲ 最终有246名受试进入复发分析。共病C类群人格障碍可使复发率升高80%;B类群人格障碍、神经质及外向水平对复发率无影响。
启示
本研究首次探讨了人格特质及共病人格障碍对首发抑郁症长期转归的影响。调整性别、发病年龄、严重度等因素后,高水平神经质、共病C类群人格障碍可降低缓解率,共病C类群人格障碍可升高复发率,外向型水平较高可升高转为双相障碍的风险。另外,回避型人格可升高复发率,反社会型人格可升高转为双相障碍的风险。研究的主要局限在于,大多数受试接受了抗抑郁药或心境稳定剂治疗,由于治疗异质性较大,难以对结果进行详细调整,但由于抗抑郁药治疗确实存在转躁或转为双相的风险,研究者已调整了基线时抗抑郁药治疗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基于上述结果,针对抑郁症患者的C类群人格障碍进行筛查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若难治性抑郁患者的外向程度较高,早期接受锂盐等心境稳定剂可能是较好的选择。总之,当抑郁症首次发作后,临床医生及患者应充分关注患者存在的人格偏差及共病人格障碍,因为这些因素与抑郁症的长期转归密切相关,可导致迁延不愈,复发率增高,以及更容易转为双相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