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巴斯德所结直肠癌基因治疗研究取得新进展

      45日,国际学术期刊Oncotarget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抗感染免疫与疫苗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论文“Gene 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ncer using Adenovirus-Mediated Full-length Antibody, Cetuximab”。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死亡率位居第四位。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阳性率达60%~85%。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首个在全球多个国家获准上市、靶向作用于EGFR的人鼠嵌合型lgG1单克隆抗体,但昂贵的临床治疗费用极大地限制了该靶向药的推广使用。


      上海巴斯德所抗感染免疫与疫苗研究课题组研究生邢嫚等在研究员周东明的指导下,将全长西妥昔单抗基因克隆至非复制型黑猩猩腺病毒载体AdC68和人5型腺病毒载体Hu5E1区域,得到了表达西妥昔单抗的AdC68-CTBHu5-CTB。研究发现,AdC68-CTBHu5-CTB表达的西妥昔单抗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同时在体外能够通过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激活,有效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系的增殖。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研究发现,AdC68-CTBHu5-CTB单次给药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并且重组腺病毒单次给药与商业化西妥昔单抗持续每周两次给药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由于重组腺病毒载体具有表达效率高、制备简单、安全性好等优点,并且已有相关药物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因此,重组腺病毒表达西妥昔单抗有可能发展成平价、便利、高效的临床相关肿瘤治疗新药。


      此项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和上海巴斯德健康研究基金会等项目的支持。


 


      重组腺病毒通过抑制EGFR信号通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A.重组腺病毒体外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B.重组腺病毒对EGFR信号通路的影响;C.重组腺病毒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hysci@yhy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基金申请
SCI母语翻译
SCI实验外包
写作辅导
SCI论文辅导
在线客服
手机版
小程序
官方微信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