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修改,从这几个方面开始!
  我们在进行论文投稿时,总会遇到被拒的情况,既然知道稿件被拒的原因是哪些,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究竟应该如何修改被拒的SCI论文呢?

  1、第一步是关于论文的结构,我们要调整论文的结构,结构的条理要清楚,但是要尊重论文的原有结构,否则可能越改越乱。

  2、第二步是关于论文的数据,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对那些表述模糊的数据和案例要进行适当的删减,如果数据不充分的话,需要寻找相关的数据进行补充。

  3、第三步是对论文的材料进行再次的整合与修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引用的材料进行整合,使其能够简练准确地支持论文的观点。对不能支持论文的观点要大刀阔斧的进行删除,否则就会造成论文的冗长。对于证据不足的论文,要重新去寻找充分的证明材料。对于引用的数据和名言之类的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

  4、第四步是关于语病的问题。由于一般论文的学术性很强,在语言的表达上面需要表达准确,同时要保证语句没有语病。如果论文投的是外文期刊的话,需要对翻译的句子进行修正,最起码要符合外语的表达习惯,不要出现语法的错误和单词拼写的错误。审稿人一般会对我们的论文提出意见,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改变论文原本的中心论点。在整体的表达上面,表达的脉络要清晰,语句上要表达通顺,论点清晰,论据充足。

  对于修改好的SCI论文,我们自然需要重新投递期刊。那么对于期刊的选择,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1、在本领域内的、预期影响因子范围内的期刊中,从期刊名初步筛选可能合适自己论文内容的期刊。然后找到期刊的介绍,阅读其“目标和范围”(aim and scope),以确定稿件是否符合。接下来再看看期刊近几年内影响因子的走势,以其保持上升或稳定为佳。

  2、另外一个可以参考的指标是该期刊是否曾在过去发表过相当数量的中国作者的论文。学术期刊终归是商业杂志,出版商以赢利为最终目的。世界各地的期刊,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有自己的偏好。

  并不是说没有发表过中国作者论文的期刊就一定不能投稿,但是相较而言,在其它各方面差不多的情况下,曾经发表过大量中国作者论文的期刊一般会对中国作者更友好,期刊编辑也更熟悉和中国作者的交流方式。

  3、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期刊的审稿周期(turnaround time),指的是从期刊收到投稿到编辑发出第一封关于决定的回复的时间(接受,需修改,或者拒稿)。很多期刊会在网页介绍中列出审稿周期,这是给作者的一个参考,也是一种承诺。

  一般来说,高水平杂志(high-profile journals)的审稿周期比较短。决定论文是否被期刊采纳的最最主要的因素当然是论文的质量和意义,但是这其中有时也有些些儿运气在。

  通俗的说,第一次投稿可以“碰碰运气,”就算失败,损失的不过是一个审稿周期的时间(比如两个星期到一个月)。而如果论文真入了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法眼,能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对作者可谓益处多多。当然,也要注意不同的期刊对论文的格式和字数方面的要求会有所差异。

  一篇论文被一个期刊拒稿后原稿件不经过修改是不能直接投到另一个期刊的。但是,这种修改一般只是格式上的,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注:影响因子超高的几个期刊,比如nature和science,对篇幅的限制非常苛刻,要求论文短小精悍,所以如果被这种杂志拒稿,再投下一个目标期刊的时候往往需要对稿件进行扩充,补充之前被省略的细节或次要实验)。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hysci@yhy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基金申请
SCI母语翻译
SCI实验外包
写作辅导
SCI论文辅导
在线客服
手机版
小程序
官方微信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