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高级家庭医生胜任力评估指南(试行)》(下称标准)在深圳市宝安区完成试点,24名全科医生成为首批“高级家庭医生”,每人获得6万元奖励。这样的待遇,引发一片羡艳。
对参与《标准》起草的宝安区人民医院集团海华社康中心主任吴华进行了采访,他提到,过去家庭医生定位不明确,之所以制定《标准》,就是希望树立标杆,明确家庭医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标准。此外,首批通过的“高级家庭医生”,还要参与“深圳家庭医生培养计划”。
“滚雪球式”培养家庭医生
截至今年11月,深圳市有近290万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占常住人口的24.4%。目前,深圳正在运营的609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有2580名全科医生,每万常住人口配备全科医师2.27名。《深圳市医疗机构设置标准(2016-2020年)》及最新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设置标准中提到,“到2020年每万常住人口配备全科医师要达到3.2名”。照此测算,2017——2019年期间,深圳至少需要培训12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培养合格的家庭医生,是深圳落实分级诊疗的当务之急。“实行分级诊疗后,很多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定期坐诊、带教,这对提升基层医生的医技水平很有帮助,但专科与全科诊疗疾病的视角不同,要培养家庭医生还需要实施多样化举措。”据吴华介绍,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岗位培训等方式是目前深圳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最主要的几种方式。
“除了增加全科医生数量以外,我们也希望提高已在岗家庭医生的业务水平。”吴华解释称,深圳希望通过选拔优秀的全科医生,定期安排他们到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坐诊、带教,滚雪球式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家庭医生。24名“高级家庭医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可能会成为“全科导师”,通过“1对1”或者“1对n”的方式,对其他全科医生进行为期几个月至几年的带教,全方位地帮助其他全科医生提升医技水平。
据了解,深圳计划未来每年开展一次“高级家庭医生”评审,通过在评审中脱颖而出的“高级家庭医生”带教、指导,形成提升家庭医生诊疗水平的“闭环”,逐年增加更多高水平家庭医生的数量。
考核体系需不断完善
深圳评审“高级家庭医生”在考核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考核实践能力。“家庭医生的专业素养,健康照顾技能,利用和协调医疗相关的资源的能力,都是我们考核的重点。”吴华说,在评审中,客观临床化考试,模拟平常工作的状态,设置人员扮演特定疾病的患者,考察家庭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重要的考核关节。
据悉,高级家庭医生胜任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全科诊疗能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照顾能力;利用、协调健康相关资源的能力。
培养出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优质家庭医生是深圳的追求,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考察将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对此,吴华回应道,“目前,我们正在总结经验,考虑如何更高效、客观地完成考核。”
廖新波:不应排除全科与专科融合发展的可能
对于深圳的做法,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人们对家庭医生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时,有这样一个上升阶梯实属不易。”他说,要想更好地培养优秀基层医生,首先应扭转过去的观念,并尊重他们。“在国外,全科医生包括社区医生、私人医生和家庭医生,他们的社会地位不低,甚至比一些专科医生地位更高,但纵观国内,为什么在同一所院校接受教育,到不同地方工作,社会地位就能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此外,廖新波还提出,医学分科过细也将带来更多局限,并增加医疗费用。因此,不应排除全科与专科融合发展的可能。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hysci@yhy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