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一院引入东北地区首台第三代心脏双源CT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自2015年国家、辽宁省卫生计生委提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发展学科建设护佑百姓健康,持续优化服务解决看病难题,推出一系列便民、惠民、利民的措施,打造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医“获得感”。

  一路走来,大医一院始终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心灵的深处,不仅注重自身发展造福一方百姓,并且下沉优质资源,努力将医疗技术服务辐射到更广泛领域。10月27日,由大连医科大学选派的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踏上了那曲之路,他们中有4名来自大医一院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将为那曲地区百姓带去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同时也将带去大医人满满的爱。多年来,大医一院始终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影响和改变着千万患者的生活和命运,用大爱无疆的胸怀和水滴穿石的坚毅谱写出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奉献赞歌,铸就了一部部厚德载物的动人诗篇。

  从入院、手术到出院只需一两天,减少家属陪伴住宿等隐性成本、缓解“住院难”……作为一种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病人负担的医疗模式,日间手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崇。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日间手术量已经占手术总量的65%以上,国内则刚刚起步。

  日间手术模式

  缓解“住院难” 降低患者负担

  从周一到周五几乎每天都有日间手术

  据大医一院三部麻醉科主任孙德峰介绍,日间手术是指由医生通过术前检查、麻醉术前病情评估和预约等方式,选择具有一定适应证的患者,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入院、手术、术后观察、恢复和办理出院的手术模式。目前,从周一到周五,大医一院几乎每天都有日间手术,手术的种类包括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瘤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及膝关节镜检查等,这种流程上的改变会让广大患者实实在在地获益。

  孙德峰主任表示,开展日间手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住院难,手术难,住院贵等矛盾,也降低了患者家人陪护成本,使很多患者家属不用长时间请假在医院陪护患者,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大医一院始终严格按照日间手术流程开展真正意义24小时内完成入院、手术及出院。此外,为了尽快适应新型医疗模式的转变,2015年大医一院三部无痛内窥镜诊疗中心投入使用,大医一院一部、二部早已陆续开展了无痛胃镜检查,无痛内窥镜诊疗中心也在积极推进中。

  安全性是不容忽视的核心问题

  日间手术不是传统门诊小手术,而是在门诊选择性开展部分原来需要住院才能做的中大型手术,因此,安全性是整个新模式的核心和关键。为了能够给患者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日间手术流程与服务,大医一院在辽南地区率先开设麻醉术前评估门诊,出诊的麻醉医生根据医院在国内首创的量表式围术期评估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筛选出适合做日间手术的病例进行日间手术,极大程度保证患者围术期安全。2015年,孙德峰主任被公派到美国耶鲁大学纽黑文医院研修日间手术麻醉;2016年,大医一院中美日间手术麻醉合作中心的成立。这些对于制定较为规范的日间手术麻醉标准及流程都大有裨益,同时,促进了大连地区日间手术及麻醉水平的提升。

  凭借无创伤、安全、简便快捷等显著优势,心脏冠脉CT成像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冠心病早期筛查及术后随访的主要手段。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始研究无创伤心脏冠脉CT成像技术并将其用于临床的医疗机构,面对日益增长的患者量及患者需求的增加,2011年,东北地区首台第二代双源CT在大医一院心血管CT检查科安装并投入使用,以当时业界最高的扫描速度和空间分辨率,极大拓展了心脏冠脉CT成像检查的应用范围。

  今年东北地区首台第三代心脏双源CT在大医一院CT检查科投入使用,为冠心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更安全和更准确的医学影像学支持。

  引入东北地区首台第三代心脏双源CT

  “窥心神器”助冠心病诊断更精准

  真正实现心脏疾病“一站式”CT检查和精准诊断

  第三代心脏双源CT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心脏CT,采用西门子全球独创的双球管-探测器系统,被誉为“窥心神器”。据大医一院心血管CT检查科王照谦主任介绍,第三代双源CT在“高清”显示心脏冠状动脉基础上,首次实现了心脏功能CT成像并提供心脏功能学信息,真正实现了心脏疾病的“一站式”CT检查和精准诊断。第三代双源CT在心脏冠脉成像上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能在高心率、心律失常以及自由呼吸(患者不屏气)下进行心脏冠脉CT检查,真正实现了“无限制”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并清晰显示心脏冠状动脉的细微结构变化,如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病变,可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早期筛查和心肌梗死的预警。它的辐射量低至0.2毫希伏,相当于每人每年在自然条件下接受辐射量的十分之一,被业界誉为“绿色心脏CT”,是心脏CT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技术高超在于设备 更在于医生

  将CT性能发挥至极致并做出精准诊断取决于心脏CT诊断医生的高超技术和丰富经验,而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长年累月的积淀。据王照谦主任介绍,在当时CT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由于CT性能的制约,无人将它用在心脏冠状动脉检查上。王照谦主任意识到无创伤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的应用前景,通过控制患者心率以及对CT扫描参数进行优选优化,经过一次次探索和尝试,成功将心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得到了业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冠状动脉CT技术处于空白之时,我们要做的是突破瓶颈,成为先行者,当心脏冠状动脉CT技术广泛应用时,我们要追求的便是专业化的精准分析和诊断。”王照谦主任说,从2000年至今,大医一院心脏CT检查科已完成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11万余人次,是国际单一医疗中心最大一组临床应用,其专业化和国内领先的心脏冠状动脉CT诊断技术已成为大医一院的一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肺癌死亡率总体居恶性肿瘤之首,做好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工作意义重大。随着CT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部小结节被发现,但如何明确小结节的性质是广大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医生临床诊疗的重点和难点。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这一精准诊断肺部小结节新手段的出现,无疑将解决患者和医生的困扰。

  引入大连市首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

  为患者“揪出”肺部可疑结节

  显著提高肺周围型病变的定位诊断率

  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是将电磁导航系统与现有高清支气管镜系统相结合的新技术,通过电磁定位、虚拟支气管镜以及三维CT成像技术的有机结合,使用体外电磁定位板来引导气管内带微传感器的探头进行病灶定位和穿刺活检,可显著提高肺周围型病变的定位诊断率。

  据大医一院胸外科主任顾春东介绍,施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检查术前,需将电磁定位板置于病人身下,并将3个电磁片贴于病人胸前,然后施行电子支气管镜术。此时,将导航探头通过支气管镜2.8mm的管道进一步插入下级支气管中,通过发射电磁信号,在模拟导航图中的标记位置进行显示,并通过信号修正行进路线,最终到达目标病灶,并进行检查或治疗。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对于周围性肺疾病的确诊率约为69——86%,显著高于除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以外的其他诊断手段(0——14%)。

  对肺部可疑病灶进行定向精确诊断

  肺癌传统诊断手段具有局限性,导致肺部病理取样存在“死角”,难以实现早期诊疗的精确化。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突破了传统支气管镜仅能进入段支气管的技术瓶颈,显著提高了支气管镜检查的深入程度,为周围型病灶的诊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微创诊断解决方案,是早期肺癌发现和诊断的重大突破,并且为术前提供了精确的病理参考和手术标记,提高了肺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还可联合微波、射频等手段,为无法手术的患者局部治疗提供了途径。

  据顾春东主任介绍,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主要适用于诊断靠近肺部周边的疑难病灶,如肺结核、肺部肿瘤、间质性肺病等。还可以用于诊断淋巴结肿大,鉴别是属于淋巴结结核、结节病还是肿瘤淋巴结转移。肺部周边病灶或者纵隔内病灶例如结核和肿瘤的介入治疗,也可以借助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并能辅助确定胸外科微创手术的部位。

  随着人们对精细化、微创化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今,超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诊断方法,介入性超声的兴起和发展为超声医学揭开了新的一页,成为很多人的首要选择。2016年底,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介入中心正式成立。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介入超声多中心大连基地”落户该院。大医一院超声科在全国介入超声学科一直处于先进地位,在肿瘤的消融特别是在多脏器肿瘤的消融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其甲状腺结节的消融在国内和国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成立超声介入中心

  为患者实现“精准微创”

  精准适时 小针口解决大问题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及人民医疗意识的提高,微创诊疗越来越成为日常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医疗环节。大医一院超声科主任车颖介绍,介入超声是指在实时超声影像监视引导下,将穿刺针或导管准确地插入到人体内的各种病变器官或组织中,进行穿刺抽液、细胞学或组织学活检,置管引流及肿块消融治疗等,从而进行各种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介入超声最大的优势就是彩超适时引导和精准穿刺,由于有了彩超的适时监视,在穿刺进针时能够避开不必要的副伤害,把治疗风险降到最低,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穿刺取材成功率高,是非手术条件获取病理诊断的最有效方法。而且,该项技术没有放射性,仅留针眼大的创口,病人痛苦小、出血少,愈合后疤痕小。总之,介入超声在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正引领着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广泛应用 开启超微创技术时代

  超声介入治疗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效果越来越明显。目前,大医一院超声介入团队已开展项目主要有:穿刺活检技术,能够以微小的创伤获得有效的病理组织,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证据;置管引流技术能够精准定位,实时准确。如皮经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PTCD)、胆囊造瘘置管引流,可以起到胆道外引流减压的作用,迅速降低黄疸指数,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胸腹水、肾积水,肝脓肿置管引流,可以引流减压的同时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肿块穿刺抽吸硬化治疗,如肝肾囊肿、巧克力囊肿等。仅通过一个针孔即可将囊肿硬化消除,用最小的创伤获得有效的治疗,能代替传统的开腹手术,使治疗变得简单、快捷、安全;乳腺小肿块的金属丝定位,为乳腺手术提供术前的精确定位指引;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治疗,在超声实时监测引导下将肿物完全切除,基本无痛,术后可以完全无痕迹。

  此外,科室开展的热消融治疗(射频/微波)技术对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及甲状旁腺亢进、肝脏肿瘤、肾脏肿瘤、周边肺肿瘤、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等的治疗有着不错的效果,通过控制消融针的热效应,引起肿块或结节发生局部凝固性坏死,可达到等同于手术切除的效果。超声引导实体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将放射粒子精确靶向植入肿瘤组织对其进行局部内放疗而不对正常组织产生作用。

  PET/CT作为21世纪最先进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技术,既能够提供详尽的病灶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又可以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一次检查即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有效诊断疾病的目的。但PET/CT优势效能的充分发挥并不是靠设备本身,而是需要借助放射性药物,真正实现精准定量化诊断和治疗。

  PET/CT+正电子新型药

  “疑难杂症”诊断有了新出路

  PET/CT精准医疗离不开新型药物

  短短10余年内,PET/CT的临床应用已被广泛接受,并正逐步影响着临床疾病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反映体内器官与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在肿瘤、神经病学、心脏病学的临床应用中起到重要价值, 是目前十分成熟的分子影像技术。但单一的18F-FDG存在特异性的不足,所以新型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是PET/CT实施精准医疗的关键所在。

  自2009年大医一院核医学诊疗中心成立以来,在核医学科主任张延军教授的带领下,现已开展了超万例次的正电子显像检查,突破了多个正电子药物化学合成技术瓶颈,解决了大量的临床疑难病例诊断。

  该中心率先合成了11C-Choline、13N-NH3-H2O、18F-FDDNP、18F-NaF

  等多种新型正电子放射性药物,随着临床的应用,在神经内分泌肿瘤、泌尿系统肿瘤、脑肿瘤、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功弥补了常规FDG显像的不足。

  正电子显像检查可辨清疾病根本

  众所周知,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通常是多个靶点发生异常,仅针对某一单个靶点进行分子成像难以指导精准的靶向治疗及对疗效进行精准量化评估,这也是为何要开发多种新型显像应用于临床的重要性所在。张延军主任介绍,以11C-Choline显像为例,依据本中心采集的图像和数据得出:11C-Choline PET-CT显像不仅能比较清晰的显示出前列腺癌,而且能敏感的探测到更多常规显像未能发现的转移病灶,甚至可以为疗效评价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大大的提高了前列腺癌的诊断水平。前不久成功应用的18F-octreotide显像对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可以发现非常微小的“隐匿”性肿瘤,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年来,大医一院核医学诊疗中心致力于研发出更多的新型药物,与英国国王学院、西门子等国际知名高校及企业保持合作,以精准的核“新”科技来保驾全民的生命健康。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hysci@yhy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基金申请
SCI母语翻译
SCI实验外包
写作辅导
SCI论文辅导
在线客服
手机版
小程序
官方微信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