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大咖齐聚中日医院 击破肺移植手术壁垒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实质及肺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手段,相比肝、肾移植而言,要保证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麻醉医生需要具备更精准的专业技术和更默契的团队精神。作为国内首家开展肺移植术的机构,中日友好医院(下称中日医院)的肺移植团队打造了国内肺移植最精尖的技术团队。

  10月29日,“明道讲坛——第一届中日医院肺移植麻醉研讨会”在中日医院召开,国内外的中国麻醉界泰斗——中日医院首任麻醉科主任金清尘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科罗爱伦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后任主委黄宇光教授、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天佐教授进行致辞。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呼吸中心主任王辰院士授课,中日医院肺移植科主任、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学科顾问专家李立环教授,中日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赵晶教授,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代华平主任,无锡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志萍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系副主任隆云教授,中日医院手术麻醉科副主任张亚军、护士长孙育红等多位专家到会,并发表演讲。

  软硬兼施 挣脱肺移植术前进“枷锁”

  “憋气是比疼痛、瘙痒都难受的症状,一旦换肺,重获新生的欣喜是任何其他器官移植都比不上的。”王辰院士介绍,外国的许多患者做肺移植手术是为提高生存质量,而中国患者做肺移植手术是到了终末期肺病濒死状态才不得不做。但终末期肺病手术难度大,不是肺移植手术的最佳时机,行业要做的是帮助患者转变观念。

  “有了捐献才有器官,有了器官才有生命”,肺移植手术开展的前提是有适宜的器官供给。陈静瑜认为,尽管国内肺源相对富足,但是符合要求的肺源因被污染等问题出现不足的情况。值得欣喜的是,随着近年技术的逐渐成熟,器官转移运输通道逐渐顺畅,“器官移植需要建立器官修复工厂,这个工厂如果建立,就会像血库一样,把供体器官运输到各个医院进行治疗。”陈静瑜补充道。

  麻醉和协作是手术成功关键

  “病人肺移植术后能否存活,存活得好不好,麻醉医生是重要的后盾。”赵晶介绍,在肺移植术中麻醉诱导和自主呼吸向机械通气转换引起明显的低血压,一些患者不能耐受机械通气和单肺通气,术中对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衰竭的处理,都是麻醉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

  “要使病人成功完成手术,并保证转入ICU后病情平稳,术后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需要麻醉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密切配合。”陈静瑜认为,术后强大的管理团队包括:ICU、感染、护理、心理科的医生,他们是病人活下来的根本的保证。而手术的关键——一个优秀的肺移植麻醉科医生,需要保证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非常稳定,尽可能少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保护好肝脏,对手术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了解。

  内、外科皆强 还需要感染科做后盾

  肺移植手术操作难度较大,许多医院内、外科缺乏经验,开展肺移植十分困难,如果感染科实力不强,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质量更会大打折扣。

  “围术期感染问题的解决无比重要,开展病原实验室可以进行精准的病原诊断,并解决排异和感染问题。”王辰概述了国内气道管理现状,他提出,肺移植术后呼吸道开放脏器感染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在感控方面有专长的医院才可能做肺移植手术。

  推广肺移植术离不开呼吸内科医生

  “肺移植的最佳时期,是肺移植术前、术后生命获益相加最大化的时候。”王辰如是说。只要接诊到呼吸性疾病相当严重的患者,呼吸内科医生应将患者移交到可执行肺移植术的医生处,进行肺移植动态评估。这个评估的结果分为两类,一类是等待名单,一些严重呼吸疾病患者可暂不行肺移植手术,但必须对其病情进行动态观察;另一类是激活等待的名单,该类患者一旦有适宜的肺源,应立即行手术治疗。“等待名单和激活等待的名单越长,将来肺移植患者手术成功率就越高。”王辰说。

  陈静瑜回忆,“许多病人都是内科医生主动介绍给我的,只有呼吸内科医生相信肺移植在国内的技术已经成熟,肺移植手术的推广才会更加顺畅。”陈静瑜认为,肺移植手术的成功,要靠内科呼吸科医生,只有他们了解了肺移植现状,观念上接受肺移植技术,才能真正推广肺移植,使这个技术开花结果。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hysci@yhy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基金申请
SCI母语翻译
SCI实验外包
写作辅导
SCI论文辅导
在线客服
手机版
小程序
官方微信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