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写作而言是将有目的观察病例所获得的数据结果或临床积累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再现的过程,通常,在这过程中都会发生哪些问题呢?
1.缺乏预先的科研设计
目前,许多临床医生撰写论文时,并未事先对某个研究过程进行预先设计,而是在用某种药物或疗法治疗了若干病例之后,对具体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这一做法导致的后果是,由于事先缺乏科研设计,所以总结病例时,经常发现资料不完整,甚至是患者的诊断、观察指标、疗效评定前后不统一,影响了结论得出的可信性和合理性。
2.随机方法设置不明确
很多论文中出现“随机”二字,但具体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表述不明确。关于随机化的问题,大多数论文只写上“随机”二字,而不叙述具体的随机过程和随机方法,从而使随机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如对回顾性分析的病例进行随机分组,或者是按照治疗方法分组也只写“随机”二字,与事实不符。因此,在“资料与方法”里,应简单介绍一下随机的种类,详细阐述随机过程。
还有一部分论文中虽然出现了随机,但方法却与分组结果相矛盾,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既然是随机分组,两组的例数应该相等或大致相等(未经调整或有退出者)。
3.对照组设立不合理或无对照
目前,有些论文中报道用某种新药或措施治疗某病若干例,住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症状与体征都有明显好转,结论为该药疗效显著。实际上,这种无对照的研究结论是十分不可靠的。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有许多,这种没有对照的研究不能将干预措施的疗效跟心理作用、霍桑效应、疾病的自然缓解等作用结果区分开来。这些患者的好转很可能是因住院后身体得到充分休息,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照顾,或疾病的自然缓解而促使病情好转。
有一些论文虽然设立了对照,但在分析结果时,却没有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而是只作各组的自身前后比较,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对照组选择不当主要是指两组间重要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情况相差太大,无可比性。如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治疗史、经济情况、文化程度等情况不一致,使结果受到非处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倚或系统误差,使结果不可信。
4.缺乏基线资料
国内医学期刊论文有很大一部分不交待两组间的基线资料是否可比,或只在文字上叙述两组的在一般资料有可比性,但不提供具体的数据,使读者无从判断。
5.受试对象的诊断不明确
如果患者的诊断都不准确可靠,那么,疗效的评定就无从落实。如有作者研究用尿激酶治疗心梗,其诊断标准为:①胸痛持续≥30 min;②ST段抬高≥0.2 mV;③发病在12 h以内;④年龄小于70岁。
6.对疗效结果不能如实地全面报道
少数研究者为了突出个人研究成绩,自觉不自觉地犯有报喜不报忧的错误。特别是目前有一些药厂资助的临床疗效研究,对阴性(无效)结果避而不谈,只公布自认为无妨碍大局的轻微的副作用。
7.样本量太小,不能代表目标人群
不同的患者个体间是存在差异的,无论多么高明的抽样技术,都不可能使样本完全反映总体的情况。所以,抽样误差总是存在的。根据统计学原理,样本越小,误差就越大,就越不能代表总体。医学期刊论文普遍存在样本量偏小的问题。样本量偏小,就很难得出较正确的结论。
8.“材料与方法”中介绍的入选例数与分析结果时的例数不等
对失访或退出试验的原因及影响未交代。如对一些研究时间较长的随访病例,竟无失访案例,显然与事实不符。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hysci@yhy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