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分析:双相障碍发病越早,越可能预后不良?


主要发现

      分析显示,双相障碍发病年龄较早对于疾病的长期转归存在一系列不良影响,如焦虑共病率更高、抑郁严重度更高、治疗延迟更长,物质及酒精使用共病率更高。


      然而并未发现发病较早与疾病总体严重度、精神病性症状、混合发作有关。


      双相障碍(BD)是一种严重、慢性心境障碍,患病率约为1%-5%BD共病率颇高,与一系列功能受损有关,也是自杀所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BD的典型发病时间为青春期晚期至成年早期,然而也有相当比例患者发病于青春期之前。有证据表明,双相障碍发病年龄(AAOs)较早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延迟更长,而诊治延迟则与预后不良相关。


      为了验证双相障碍发病年龄与疾病临床特征、严重度及预后之间的关联,悉尼大学的研究者Cassandra Joslyn等对相关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817日发表于Bipolar Disorders,主要发现如下:


研究方法

      研究者全面检索了已发表的研究,最终共15篇按年龄分组比较双相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及结局的实证性文献纳入分析(n=7,370,女性57.2%)。排除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及存在BD遗传与家族史的患者。AAO定义为首次抑郁、躁狂、轻躁狂或混合状态发作达到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年龄,平均AAO22.79岁。AAO较早定义为发作年龄≤21岁,实际样本中AAO较早组年龄峰值为17-18岁。


      研究者检验了双相障碍AAOs较早及较晚者在以下变量上的比值比(ORs):存在轴Ⅰ合并症、快速循环、精神病性症状、混合发作(DSM-Ⅳ)、终生自杀倾向、终生酒精及物质滥用、症状严重度、治疗延迟等。


主要结果

▲分析发现,双相障碍AAO较早与以下疾病特征相关:


治疗延迟(Hedgesg=0.39p=0.001);


抑郁严重度更高(Hedgesg=0.42p0.001);


共病人格障碍(OR=2.3495%CI 1.85-2.95p0.001);


共病焦虑(OR=1.7295%CI 1.34-2.19p0.001);


共病物质滥用或依赖(OR=1.8095%CI 1.39-2.35p0.001);


自杀未遂(OR=1.6895%CI 1.29-2.18p0.001);


共病酒精滥用或依赖(OR=1.3595%CI 1.04-1.76p=0.02);


  值得注意的是,并未发现AAO较早与双相障碍临床特征,如精神病性症状、混合发作(根据DSM-Ⅳ定义)有关。

敏感性分析支持以上结果。


启示

      此项研究结果显示,双相障碍发病年龄较早对于疾病的长期转归存在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共病率更高、抑郁严重度更高、治疗延迟更长,特别是共病焦虑、物质及酒精使用障碍的比例显著更高。此外,研究发现AAO较早与自杀未遂的关联密切,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然而意外的是,分析发现,发病较早并不与双相障碍总体严重度及难治性特征相关,如精神病性症状、混合发作。尽管如此,与发病年龄较早关联性最强的临床特征,均是对药物及心理治疗具有潜在影响的因素。因此结果再次强调了对于双相障碍患者早期识别、干预的重要性。

声明:本网所有文章(包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yhysci@yhysci.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基金申请
SCI母语翻译
SCI实验外包
写作辅导
SCI论文辅导
在线客服
手机版
小程序
官方微信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